English

医院改革难点如何突破

1998-12-2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雷敏功 关爱民 我有话说

如何建立一种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,又能充分体现人道主义宗旨的医院管理运行机制?十多年来,武汉市第二医院对此进行了成功探索,取得了四大突破。

突破之一∶创立质量—效率—水平管理体系,医院管理走出“怪圈”

武汉市第二医院院长曹道德对记者说:“医院要生存、要发展就必须围绕高质量、高效率、高水平这九个字做文章,三者既不可偏废,又要协调发展。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,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医院管理运行机制,即医院质量、效率、水平管理体系,终于在我院诞生并进入管理运行。”

在这一管理机制的运行循环中,由于各项指标落实到人,使职工个人的“质量、效率、水平”不断提高,从而保证了科室目标的实现;而具有了“高质量、高效率、高水平”的科室,又为职工带来了高回报(津贴从几十元上升到上千元)。多年来,该院心内科沿袭着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,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,科室缺乏生机与活力,现在,心内科实行了个人工作量统计,以往值班医生会以种种理由推脱病人,尤其是重病人。如今病房常年床位爆满,遇到危重病人还要想方设法加床收治,呈现出医疗护理工作人人抢着干的局面。科室还成立了科主任、护士长为首的质量小组,使医疗、护理质量显著提高,医德医风、服务态度大为改善,受到病人的普遍赞誉。

突破之二∶后勤实现社会化,医院告别“小社会”

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武汉市第二医院办成了“小社会”,后勤部门“五脏俱全”,应有尽有;拥有几十个工种,人员高达200余人。如此庞大的后勤队伍,效率却异常低下,浪费惊人。负责普通设备、设施维修的原医院修配间,拥有各类修理工近40人,100多平方米的五金库房每月都要购进3万余元的零件和材料,但临床要换个插座修个水管却需要十天半月,问题没解决,材料却不翼而飞。医院的幼儿园,只有10个本院职工子女在园,而工作人员就有20多人。

曹道德院长从实际出发,撤销了幼儿园,将职工子女入托到社会上的幼儿园,给予适当补贴;撤除了煤气站,请煤气公司将煤气直接送到职工家中,不仅价格比自办的煤气站便宜,而且还消除了院内一大安全隐患。按此思路,医院将小到修水龙头、换电灯泡,大到房屋维修、餐饮服务、园林绿化,甚至中央空调的运行管理、维修均走上了社会化的道路。1998年,医院又将医疗设备的维修推向社会,与专业维修公司签定合同,实施了专业设备维修保养的目标管理,突破了这一长期困扰医院的难题。

如今,医院只保留了锅炉房、配电房、汽车班、洗衣房等四个后勤班组,20多名工人,各项服务均实行下收下送,保证临床需求。随着改革的深入,这四个班组也将适时实现社会化。水电维修只配有两个临时工,临床有需要,一个电话,10分钟内解决问题。灵便、快捷的服务使临床和病人满意,医院每年可节省上百万元的开支,还优化了医院人员结构。现在医院卫技人员数占全院人数76%,比10年前上升了7个百分点。

突破之三∶人事制度的深刻变革,“单位人”变成“社会人”

该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:“老人老办法”,“新人新办法”。从1993年开始,该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,至1998年已完成了三个聘用轮回。每轮聘用都有低聘、试聘、转岗,有上百名医务人员或“内退”、“转岗”,或被解聘、辞退、除名。通过三轮汰沙滤金的聘用,普外科面貌焕然一新,由“大染缸”变成了“炼钢炉”,由病人投诉的热点变成了全市的重点专科,每年病床使用率都在100%以上,且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。

据该院党委负责人介绍:五年前,院内机关机构重叠:如人事管理、党委设组织科,行政有人事科;如宣传教育,党委设宣教科,行政设文化教育科。职责不清,人浮于事。院领导对党政管理机构动大手术撤并精简,机关科室由27个减至14个;实行定编定员,机关人员由86人锐减至42人;分流的干部回临床一线或充实辅助科室。

1997年,武汉市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开办了“人事代理”业务,武汉市二医院立即将其与该院人事制度改革相嫁接,创立了“人事代理制”的用人制度,使“单位人”从此成为“社会人”。近两年,该院已招收了两批共18名“人事代理制”人员,他们在临床工作中个个都是佼佼者。

突破之四∶分配制度改革,社会主义医院没有免费的午餐

1993年底,国务院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改革,从工资中拿出40%作为“活工资”(即津贴),与职工工作数量、质量挂钩,按劳分配。武汉市二医院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的政策,职工的工资单上只剩下60%的工资,医院要求各科在加强对各级人员的日常工作考核基础上,打破津贴、资金分配的大锅饭,根据业绩大小,拉开分配档次,职工收入高低之间可悬殊千元。此后,机关干部和后勤工人津贴分配的大锅饭也相继打破,只要业绩出众,二十岁青年的收入可超过五十岁的老职工,靠年头而多获利益的皇历被永远揭过去了。

武汉市二医院科学管理机制的运行,后勤社会化的实现,人事、分配制度的深刻变革,使这所拥有118年历史的老医院重现生机。1997年医院人均业务收入居武汉地区部、省、市属医院第三位;医院配置了全身CT、磁共振、彩色多普勒等一批高、精、尖医疗设备,提高了医疗诊治和科研水平。医院还依靠自身的力量盖起了一幢22层医疗综合大楼;在武汉新城区购地50亩,兴建了一所200张床位、日门诊量400余人次的附属医院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